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一区二区高清_日本—中文字幕一级A片_2022国产高清精品一区二区_国产亚洲曝欧美_国产精品77777竹菊影视

首頁 >> 動態(tài)

合資品牌喪失“定價權”?! 全球微速訊

2023-06-12 20:46:22來源:搜狐科技

在新能源不斷催熟汽車行業(yè)后,中國車市近年來究竟發(fā)生了多大的變化?產業(yè)陣痛瞬間爆發(fā),新勢力一夜間完成洗牌;年輕消費者激增,令市場再也容不下那些老態(tài)之流。兩者一疊加,當年那個由傳統(tǒng)汽車巨頭構建的產業(yè)生態(tài),距離分崩離析的日子似乎越來越近。


(資料圖)

而今年開年啟動的全民價格戰(zhàn),曾讓所有人忘記了各個品牌之間的差距,在低價面前,任何一款車都沒有了所謂的品牌溢價。好處是,這讓絕大部分消費人群享受到了“汽車普惠”的紅利,合資和自主同場清倉的局面,亦讓“促銷產品”這個詞顯得不那么廉價。

但是,對于整車企業(yè),尤其是那些常年靠吃品牌紅利而生的頭部合資品牌來說,“以價換量”的結局真的是它們想要的嗎?

如果不是,針對慢慢被蠶食的基盤市場,這些躺贏多年的車企,究竟該如何在這場風暴中既守住底線,又能避免被對手偷襲呢?

“自從中國企業(yè)崛起,合資公司的生存壓力陡然上升。”這已經是擺在所有人面前的殘酷現實。包括豐田、本田和大眾在內的頭部勢力,非常急切地想對外界的質疑予以回擊。

只是,當2023年依舊未對它們表露善意時,我們越來越發(fā)現,隨著消費者不再聽從這些合資品牌的指揮,由其掌握的游戲規(guī)則不再作數了。僅是在定價權的控制上,要想延續(xù)過往的經驗來執(zhí)行,都顯得很吃力,這幾乎就是在毫不保留地訴說著,這個時代對舊人有多么殘忍。

時代交接,現已無能為力?

自打中國汽車工業(yè)進入市場化運作開始,合資公司從中所起到的作用,早就不再局限于,為中國車市帶來足夠的產品,或為自主企業(yè)帶去可供參考的素材。在經過中外雙方“齊心協(xié)力”構建產業(yè)體系后,合資公司逐漸成了所有后起車企的發(fā)展標桿。

從產品體系的構成到渠道能力的提升,乃至對接用戶的各個環(huán)節(jié),合資公司所整理出的一套詳細發(fā)展邏輯,不說能成為中國汽車工業(yè)做大做強的主要推手,至少也是令中國車企逐漸摸透產業(yè)如何市場化的基本框架。

對應的,具體到每一個細分市場的價格體系,自然也離不開合資品牌從中維持。在很長的一段時間,但凡有合資品牌存在的領域,自主品牌都是以低人一等的姿態(tài)謀生。哪怕在合資體系中一直都存在三六九等,可對于主流產品的定價權,從來都握在了它們的手中。

在這個金字塔的價格構型中,大眾、豐田是絕對的塔尖人物,接下來就是本田、日產、通用,再往下,便是法系、韓系各自按身份排好坐次。

舉個例子,當年,爆火的大眾途觀能將頂配價格定到30萬以上,豐田RAV4、別克昂科威、本田CR-V等類似產品就敢將主銷車型的價格定在25萬上下,至于現代ix35、起亞智跑等車型也能無限向20萬的價格靠攏。而由此一來,廣大自主品牌唯有根據此種價格階梯制定策略。

直到電動化轉型帶起的震蕩在中國車市炸了鍋,縱使合資公司對產品再有信心、對自己的固有地位有多么自信,原有價格體系的崩塌卻成了一件既定的事實。

中國消費者不再因合資公司的品牌光環(huán)多掏錢,是這場變革下最顯著的特征。實際上,在電動化和智能化的標簽大舉提高全新車型品類的單價下,我們可以認定,這就是合資品牌既無法從中受益,又無法因勢而動的發(fā)展思路,在終端市場產生了負面影響所致。

先前,對待市場的階段性波動,多數合資企業(yè)僅需動動手指,下令各級經銷商視區(qū)域情況加大優(yōu)惠力度來解決問題,再不濟,聯(lián)合車展下一套促銷組合足矣。但是,在當下這個市場掌舵權逐步易主的年代,恰恰是這種敷衍的手段,在我看來,反倒成了它們看不清形勢的束縛。

“寧愿上市后再讓價,也不愿意從一開始將價格,框定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?!弊詮?022年下半年,包括“兩田”在內的主流合資品牌一上新車,類似這樣的吐槽就不知道聽到了多少。

盡管我們很不愿承認,此種按照既往的價格體系制定新車售價的操作,是一種不識時務的體現。對于這些合資企業(yè)來說,面對自己親手制定的游戲規(guī)則,要下定決心放手,亦是一件太過痛心的事。

可講真,2023年的中國車市變成這樣,就意味著,合資品牌要想安然穿越危機,放棄定價權是必須為之的。按現有趨勢,要是仍對品牌溢價抱有幻想的話,很可能,最終只會遭到市場的反噬。

放權,或許是最好的開始

現階段,市場變化之劇烈,是那樣顯而易見。之所以說合資品牌喪失定價權,有著消費趨勢逐漸向理性轉移的客觀因素,但更多的內因,必然和中國車企在這波行業(yè)轉型中奮起直追,逐漸將合資品牌的弱勢放大脫不了干系。

智能化裹挾著電動化產生的勢能,在2023年對所有在局者造成的產業(yè)沖擊,是那樣巨大。發(fā)生在傳統(tǒng)車市的降價潮,在充分調動購買力的同時,就是要催使各合資品牌好好看看現在這個世界。

數日前,據美媒報道,大眾汽車中國董事長兼CEO貝瑞德在接受采訪時表示,“大眾汽車將不會‘以任何價格’參與中國的價格戰(zhàn),而是專注于可持續(xù)的商業(yè)模式?!?/p>

不僅如此,在他的暢想中,“如果至2030年,中國汽車市場規(guī)模將從2200萬輛增長至2800萬~3000萬輛,屆時,大眾的銷量仍能超過400萬輛,并實現相應的盈利能力,則完全可以接受市場份額并非第一的處境?!?/p>

的確,希望總是美好。如大眾所愿,每一個合資品牌勢必都想著,在市場快速擴容之后,依舊能保持現有體量。但我始終認為,當中國車企完成對中國消費者的再教育,合資車企需要正視“權力交接”一事,而不是固執(zhí)地認為,市場仍會將其視為發(fā)展圓心。

合資品牌定價權的喪失,看著像是對中國企業(yè)開始占據發(fā)展上風的自我感動。伴隨比亞迪、吉利等頂流自主品牌的崛起,太多人或將在輿論一邊倒的情況下,陷入“唯中國品牌不買”的認知中。

在很多合資公司的高層內心,認同“放棄品牌光環(huán),與中國車企站在同一定價起跑線”的邏輯,亦像“啞巴吃黃連”那樣苦澀。征戰(zhàn)中國20年,姿態(tài)豈能說放下就放下。而考慮到品牌溢價對后期盈利、產品定位都有牽連,先期定價的高與低,并不能只顧眼前的單薄利益。

但不管怎樣,如果這就是難以改變的現狀,請問,合資品牌真的還有必要像過去那樣將定價權牢牢握在手中嗎?

印象中,韓系、法系是最早醒悟的。自2022年起的每一次推陳出新,都在將自己的姿態(tài)越放越低,用無限接近舊款車終端價格的定價,來迎合潛在消費者。而結果也確實證明了,在新車效應越來越弱的背景下,此種定價策略是有效的。

或許在不濟的銷量面前,這樣無奈的價格制定,更像是弱者的反抗。然而,以最近的市場變化為基底,當“上市后再優(yōu)惠”的操作,越來越頂不住快節(jié)奏的產品迭代和消費者對同類產品示好的轉移速度,相信再強勢的合資品牌也不該固執(zhí)己見。

作為對比,從別克新君威上市到本田新雅閣上市,從豐田新雷凌上市到日產奇駿e-power上市,選擇低價入市的新車算是初戰(zhàn)告捷,但凡延續(xù)往年定價規(guī)律的新車,無一例外都受到了現有消費者的質疑。甭管這些人口出此言的出發(fā)點是否客觀與善意,所呈現出的市場反饋就是這么不可理喻。

業(yè)內總說,“新車定價”像一門玄學。銷量節(jié)節(jié)攀升的話,什么樣的定價都是對的。反之,定價就成了原罪。

大環(huán)境不友好,合資品牌走出的每一步的確都如履薄冰,從產品被中國廠商背刺到定價權的移交,都是它們已然遇到的困境。可是,現在又能怎么辦呢?在經歷市場的反復教育后,與其為了保持自己的態(tài)度和形象而放不下包袱,真不如,將姿態(tài)放低,緊跟中國車企的腳步,從定價開始,好好整理下后合資時代的發(fā)展脈絡。

關鍵詞:

相關新聞